1. 首页 > 外贸指北

暴利1300万!85后夫妻跨境售假潘多拉

案例分析:夫妻档跨境售假潘多拉

2016年10月起,两人陆续注册9家店铺,利用平台规则分散风险。赵某负责采购、发货,毛某担任客服,独创“只退款不退货”策略安抚消费者,将投诉率压至0.3%以下,成功规避平台监测。商品标题使用“Pandora同款”“北欧风情手链”等擦边词汇,详情页盗用正品图片,物流则通过中转仓伪造“海外直邮”记录。

暴利1300万!85后夫妻跨境售假潘多拉
暴利1300万!85后夫妻跨境售假潘多拉

至2022年案发,该团伙累计销售假货23万件,非法获利1300余万元。然而,异常的低投诉率反而引起平台风控系统警觉。经大数据筛查,9家店铺IP关联、物流轨迹高度重合,最终被锁定为售假窝点。警方查获4000余件假货时,仓库内仍堆满未发货的“潘多拉”包装盒,其上甚至印有伪造的欧洲质检标签。

暴利诱惑下的“商业觉醒”

赵某与毛某原本经营一家小众饰品网店,月均收入不足万元。2016年,两人发现某跨境电商平台上潘多拉饰品的流量与溢价空间惊人,正品售价300-600元,而国内批发网站同款仿品仅需15-30元。巨大的价差让夫妻俩嗅到“商机”——若将山寨货贴上“海外代购正品”标签,利润可翻10倍以上。

正品的化妆品瓶子仿制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回收正品空瓶用于造假售假便成了一门“生意”。韩某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造假原料,把握好勾兑和稀释的比例,便可瞒天过海,忽悠消费者。自2016年起,三人开始研究如何勾兑、稀释化妆品再重新灌装销售。

案例分析:夫妻档售假案引发的思考

主犯刑期不足四年?罪责认定中的“金额困局”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量刑依据为“销售金额”,而非“违法所得”。本案中,1300万元为销售额,但扣除成本后实际获利约500万元。主犯赵某被判三年七个月,正符合“数额巨大”的刑期标准。

“潘多拉手链海外代购正品”的背后,竟藏着进价15元的山寨货?2025年4月3日,上海长宁区法院的一纸判决,揭开了这起涉案金额高达1300余万元的跨境售假案黑幕。一对85后夫妻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将成本仅两位数的假货包装成国际大牌,远销海外狂揽暴利,最终却因一个致命漏洞——消费者投诉率趋近于零——被平台算法锁定。这场持续6年的“财富游戏”,不仅撕开了网红经济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更暴露了跨境电商业态中隐秘的监管盲区。

解决方案:如何规避跨境电商售假风险

1.加强产品质量把控,确保产品真实可靠。

2.提高消费者意识,引导消费者理性购物。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售假行为的惩处力度。

4.加强跨境电商平台监管,严格审核商家资质。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3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