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订单骤降,转内销如何多平台支棱起来
外贸企业转内销的挑战与机遇
位于淄博的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用防护品生产。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公司防护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大广表示,中国化工产业的供应链是非常完备的,这种完备的供应链让单一国家的贸易政策很难对其供应链造成结构性影响。

具体来看,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内销后有的企业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市场准入、销售、结算等规则不熟悉,争取国内订单比较困难;同时,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转内销的外贸产品需要按照国内标准进行调整改造,否则无法在国内销售,一些外贸产品的设计、技术、款式属于国外客户,在国内销售需要取得知识产权授权。
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应对策略
1. 了解内外贸差异,优化产品结构
在2018年之前,聚亿新材的美国订单占整体订单量的80%左右。公司从2018年开始感受到关税带来的压力,于是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整。如今,公司产品出口占比约70%。其中,美国订单占公司整体订单的15%-18%。
2. 加强品牌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们的手套产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丁腈手套,一个是PVC手套,这两个产业链我们中国是最大的,可以用供应链的优势把它转化为成本优势。”刘大广说。
多平台支棱策略,拓展内销市场
1. 利用电商平台,快速进入市场
商务部提出,要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
4月11日,京东宣布将推出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同日,盒马发布公告,即日起,面向外贸企业正式开放24小时绿色入驻通道,匹配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支撑、联合开发自有品牌创新商品。
2. 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阿里巴巴、快手、叮咚买菜、唯品会等十多家电商平台表示,将发挥电子商务直联供需优势,推出订单直采、外贸专区、流量支持、绿色通道、供采对接等举措,将优质外贸产品以电商速度传递到千家万户。
外贸企业转内销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意识到的是,出口转内销是一种出路,但仍存不小挑战。企业应当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新的契合点,实现供需匹配,在国内市场找到新的消费场景。朱瑾预测,“虽然过程可能较慢,一旦实现突破,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协同一体的供应链内循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