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这件银杯,探寻中国外销史上的白银时代
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品种 原来这么美

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之来历与贸易展 由香港海事博物馆策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与广东省博物馆合办,展出的珍贵银器约二百件,展期...
外销银器的辉煌历程
在外销银器的庞大家族中,广州工匠的作品是不可忽略的经典存在。清末那些到访广州的欧洲人这样写道:“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一只盐羹匙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优美的效果……这里的银器十分精细出色,而价格却很低廉。这些银器本质上的价值可和欧洲同样物品媲美。”
银器的文化与审美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是“南澳I号”和“万历号”的最新水下考古成果展示,共展出展品282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铁器、铜器及有机物如果核、药材等。展览全面地反映了与海上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贸易等方面,展示了明代万历时期的东西方海...
外销银器的国际地位
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地位的飞快跃升,特别是从学界到普通人“走出去”步伐的大大加快,这种观念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对于中国在国际贸易史上的角色、地位、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外销银器就是体现这种观念转变的一个极好例子。
中国外销商品的多元化
审美意趣和思想文化传入西方,掀起的 中国热 甚至影响到18世纪的西方艺术风格。与此同时,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播了西方的宗教和科学技术,也为东方...
外销银器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外销商品 除瓷器 、 丝绸 、 茶叶和漆器等外 , 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门类 — — 银器 , 即中 国外销银器 。 它的发展演变和对 外传播的历史本身就与彼时全球海洋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 成为海贸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具有经济 、 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等多重意义 。 对于 18-19 世纪外销银的理解与研究, 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基于美国 学者福布斯 等人于 1975 年出版的 《 中国外销银器
外销银器的工艺特点
如学者们所言,中国以金银器为代表的贵金属工艺品加工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银器,至春秋战国时期渐趋普遍。同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赵眜墓中,就出土了上百件金银器物,包括金银、金带钩、金花泡、银盒、银杯等,采用了铸、压、捶打、抽丝、镶嵌等不同的工艺,风格上也体现出多元的特征,水平已经相当高。
外销银器的市场价值
外销银器业的产品主要是供外国人使用的外来品种的银制器具,通常被叫作“西式”或“洋装”银器。学者雷传远指出,中国传统的银器式样、纹饰自成一格。18世纪至19世纪,尽管十三行接受西方订制银器,却并未明显受到西方银器的风格和纹饰的影响。
外销银器的传承与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广东的外销银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过,这种局面在近年得到了改变。经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19世纪英格兰定制的“三英战吕布”银质马克杯等藏品,我们可以一睹在茶叶、丝绸、瓷器这些耳熟能详的外销大宗产品之外,那些同样代表了中国伟大的手工业时代最高生产水准的作品的精彩之处。
外销银器的历史意义
2019年9月30日,在西安博物院一层的临时展厅,以 白银时代 为主题的中国外销银器特展拉开帷幕。这些外销银器是旧中国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也是...
外销银器的艺术价值
外销银器长期为人所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其散落于西方国家的各个家族、博物馆中,缺乏专项、系统的研究,一度被误认为是西方银器。直到1975年,美国人克罗斯比·福布斯《中国外销银器》一书的出版,才使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的真实身份逐渐明晰。
外销银器的经营模式
按召苏的看法,清中期以来,在特殊历史境遇下,民间的商业性金银制品生产得以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外销银器业和银楼首饰业两个有区别也有交集的新行业,成为近代金银制品行当的主力军,“如果说外销银器业的新在于新产品和新业务领域的话,近代银楼业的新则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多数大中型银楼的出资方与经营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分离,由经理负责招募工匠和店员进行生产加工和柜面销售。
外销银器的全球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者黄超在其与英国学者皇普安合作的《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的中国银器》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中国可能是使用金属银制作器物时间最长、最持久,并一直保持制作银器的传统的国度……从横跨155年的生产历程来看,外销银可能是在全球银器家族中最庞大的类型。”
外销银器的市场地位
到了18世纪至19世纪,广东生产的银器以工艺精湛、价格低廉、高质高效的特点赢得了有使用和收藏银器为传统的西方人的喜好。其中,银盒、名片夹等都是广州工匠擅长的品类。
外销银器的文化意义
雷传远指出,自1842年五口通商之后,广州银器外销的专利就渐渐被邻近的香港及上海所取代。即使如此,一些广东商人仍顺应时势,在上海和香港设立了专售此类银制品的商店。
外销银器的时代变迁
20世纪以后,“广东帮”的连锁百货公司也有了西式金银器柜台。抗战时期,天津、上海、九江、武汉、广州等相继沦陷,外销银器业便开始凋敝了。香港还有数家商户继续制售洋装银器,一直到日用银器不再流行的20世纪70至80年代,此类业务才告终止。
外销银器的未来展望
召苏指出:“从18世纪下半叶的广州开始,到20世纪中后期的香港结束,近代外销银器的历史延续近200年。在此期间,我国各地匠人生产了数量可观的出口型金银器饰。它们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谱写出了我国外贸史上的‘白银时代’。”
外销银器的展览与传承
2019年9月30日,在西安博物院一层的临时展厅,以“白银时代”为主题的中国外销银器特展拉开帷幕。这些外销银器是旧中国开拓海外贸易的见证,也是近代丰富多彩生活的纪念,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载体——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中国外销银器的展览。
外销银器的工艺特色
这件精美的银器由广东知名银器店“利昇”打造。“利昇”活跃于1846-1880年,地点位于“河南”会所街。杯身为双层包银设计,器身表面雕刻三英战吕布的三国人物故事,杯柄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
外销银器的文化传承
1557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了贸易港口,从此开启了对这一地区的殖民,也开启了中国瓷器外销的新篇章。在此之前,中国的外销瓷主要掌控在阿拉伯人的手中,随着葡萄牙人东来,欧洲人首次在中国瓷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外销银器的艺术魅力
德国迈森在欧洲的瓷器制作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因为在这里率先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高质量仿制,并使迈森成为欧洲瓷器的标志性品牌。然而,欧洲瓷器史上的这一关键时刻却起源于一起荒唐的案件。
外销银器的工艺创新
1700年,年仅18岁的天才少年约翰·弗雷德里克·博特格...
文号:03RB7A;海外华品中国外销银器是采用中国传统银器制作手艺,以西式器型为主,中式纹饰为辅,主要用于出口海外的银制器具,套3件,分别为咖啡壶、茶壶、糖缸,套3件,分别为茶壶、糖缸、奶缸,艺脉千年...
工艺和价格优势 让广州银器风行世界
从唐风西尚跨越重洋、东方神瓷行销世界、牵星过洋铸创辉煌、中国风情舞动西方、华夏智慧全球共享五大主体单元,讲述中国古代海上交通、造船与航海技术、瓷器贸易与文化交流各个方面。
雷传远指出,广州银器店所用的银料来源主要有两个: 是本地银,因主要以银锭形式存在,西方称之为“鞋”;第二个来源是和中国贸易用的美国或西班牙银元。银匠们将它们熔解,再加工成银器。
广东省博物馆外销品专家白芳曾指出,借助于藏品和文献档案的优势,境外的学者尤其是欧美的学者较早地关注到中国外销艺术品这一领域,并在以外销瓷、纹章瓷、外销画、外销银器等为代表的不同学科体系确立起世界公认的学术地位。
在中国外销品的庞大家族中,银器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也不免与国际市场的波澜紧密相连。
“三英战吕布” 银质马克杯
新闻汽车房产旅游时尚财经娱乐无障碍关怀版登录微信好友QQ空间复制链接扫码打开手机搜狐网 借助这件银杯,看看中国外销史上的 白银时代 201...
展出的珍贵银器约二百件,展期至2018年2月25日。 白银作为早期货币,与环球经济、越洋贸易及国际关系连环相扣,并自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被广泛使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广东的外销银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过,这种局面在近年得到了改变。
十三行总商赠予外商的银杯
200年间“广东帮”长期执牛耳
刻有十三行图像的龙形把银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