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消费者!这些电商被判退一赔三
作者:创业店主联盟•更新时间:19小时前•阅读1
案例一:虚假宣传,商家被判退一赔三
近日,北京四中院发布了一起涉及新兴消费场景的案例。某知名电商平台因向消费者隐瞒发动机更换、车辆维保记录缺失等行为构成欺诈,被判退一赔三。

欺诈消费者!这些电商被判退一赔三
新技术导致手段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虚假宣传手段不断升级。部分商家利用AI技术假冒公众人物形象制作虚假广告,或利用网红达人进行“种草”营销,并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导致消费者容易“踩雷”。
虚假宣传花样百出
虚假宣传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故弄玄虚”型,如通过“好评返现”、虚构商品宣传片“播放量10亿+”等;还有“张冠李戴”型,如冒用商标及品牌、虚假宣传商品材质及品类等。
倡议不得使用误导性信息
法院审理发现,被告公司曾因在产品宣传中使用“断奶神器抖音播放3.5亿+”等内容,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而后仍然使用类似话语销售产品,且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产品能够达到宣传中的效果。
平台经营者应开展自查自纠
平台经营者应定期和动态核查宣传文案、广告内容、用户评价等环节,及时下架问题商品或整改不当行为。同时,经营者及广告从业者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及消费者协会、社会公众的监督。
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案件审理情况
2018年9月至2025年2月底,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案件6734件。其中,2022年受理767件,2023年受理1676件,2024年受理1333件,整体呈上升态势。
典型案例公布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的11起典型案例中,涉及直播间、二手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等多种场景,揭示了商家在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
诚信经营,杜绝欺诈
广大商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任何形式的虚构商品用途、性能、质量、产地等信息的行为,严格履行“正品保障”“假一赔三”等承诺。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