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B2B18年:电商帝国崛起
蛮荒时代的新生儿
团队没有回头。沈涤凡记得,“大家天天加班,凌晨三四点,十几平方米的会议室里还塞满加班的人。小年轻没日没夜抽烟,你推门进去,里面烟雾缭绕,根本看不见人,得靠摸。”

B2B的肌体上还生长出农村淘宝、跨境B2C平台速卖通、零售通等新的B2B生态系统,这些枝桠正以数据为生产资料,开始向各个垂直领域开放伸展。而今,“长子”18岁了。自然人18岁宣告成年,对于B2B事业群而言,它这18年一路摔跤、成长的历程,既是半部阿里巴巴创业史,也是中国B2B行业的一部进化史和一座瞭望塔。
以退为进,野蛮生长
回顾那段过往,很多“中供”老人情感复杂。戴珊说,阿里巴巴的今年战略重点已经全部转向ToB领域,数据将为各环节赋能。
▲“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在滨江这一块,没有滨江体系,就不可能有淘宝、支付宝、阿里云。”
来不及吃午餐,戴珊与四五个副总裁在车上啃汉堡,只有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勋除外。他一脸很有经验的模样:“我不吃,省得一会儿扛着箱子赶火车,一边跑,一边吐。”
摔过的跟头
成长总会付出代价。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阿里巴巴每次都能在危机中找到生机。
早年,很多人看不懂阿里要干什么。直到这个商业生态系统初步结成,外界才省悟,这家18岁的公司为什么能挤进全球企业市值前十名。
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版图中,B2B业务始终处于长子之位,它的底色是责任、奉献,早期甚至有点“苦大仇深”。对内,早年的“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服务团队,一度是阿里巴巴的现金奶牛,直到2010年还贡献了阿里巴巴营收的60%。
拒绝暮气,练出肌肉
2017年初,马云来到阿里巴巴滨江园区,发表了一番“定基调”的讲话:“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在滨江这一块,没有滨江体系,就不可能有淘宝、支付宝、阿里云。”
彼时,互联网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新闻门户和搜索,而阿里巴巴却要做电子商务。
2003年4月16日,“十八罗汉”之一的孙彤宇带着8个人从“中供”神秘消失,搬到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那套公寓。不久后,淘宝网横空出世,次年,支付宝出现。如同进入野蛮生长期的少年,阿里的商业版图日益清晰。
成年礼后的责任感
▲戴珊是马云的学生,当年与丈夫追随马云创业,夫妻二人都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成员。
这一年,哈佛高材生邵亦波在上海一处两居室民宅成立了C2C平台易趣,网络名人王峻涛在北京上线了风光一时的B2C平台8848,英语教师马云则带着17名合伙人,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创办了B2B平台阿里巴巴。
作为B2B掌门人,戴珊其实早有心理准备:ToB端的速度没那么快。
骨骼里的韧劲,学会独立
速卖通只有1个月的过渡期,超期交易立即归零。当时国际站抽调所有技术人员,连夜开发支付系统。到现在,大家还会开玩笑说,国际版支付宝是被逼出来的。
2002年初,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赚1元钱”。
这也是阿里巴巴起家的根基。当年凭借B2B业务,阿里巴巴挺过互联网寒冬,并首次实现公司“赚1元钱”“每天赚100万元”这些历史“小目标”。
对于B2B事业群而言,它这18年一路摔跤、成长的历程,既是半部阿里巴巴创业史,也是中国B2B行业的一部进化史和一座瞭望塔。
与阿里巴巴有关的故事主题是成长。18年间,这家公司在B2B业务根基之上,裂变出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阿里云等创新型业务线,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支付习惯,提升了社会效率。
对外,“中供”为中国10余年后的O2O战场培养了一众知名的COO以及打法凌厉的地推团队,江湖称之为“中国电商的黄埔军校”。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