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外贸指北

新能源车企盈利洗牌:烧钱难续命

新能源车企盈利洗牌:烧钱难续命

随着电动化技术的普及,行业竞争焦点已经从简单的“有和无”转变为“好和更好”的较量。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构建护城河,而新势力企业则通过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

新能源车企盈利洗牌:烧钱难续命
新能源车企盈利洗牌:烧钱难续命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板块激进,但整体目标保守。比如长安、东风的新能源子品牌目标增长率高达197%和133%,但东风整体销量目标设定300万辆,比2024年的目标仅增长了11%,反映其“燃油车保现金流,新能源求增量”的双轨策略。

盈利模式转型:从烧钱扩张到规模效应驱动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以“烧钱换市场”为主要策略,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均采取高研发投入、低价促销、快速扩张的模式,导致行业普遍亏损。

2024年财报季,新一轮产业淘汰赛的信号愈加清晰。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与净利润关系将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

研发投入与净利润的关系

短期内,技术军备竞赛仍将持续,研发投入的增速可能继续高于利润增长。中期,随着技术路线的收敛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有望逐步下降。

长期来看,行业将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研发投入将更多地集中在真正的创新突破上,而非同质化的技术追赶。

规模效应的重要性

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向“强者恒强”格局演变,唯有兼具规模效应、技术护城河与全球化能力的车企,才能在淘汰赛中胜出。

新能源车企的盈利模式正经历从“烧钱扩张”向“规模效应驱动盈利”的深刻转型,而这一过程中通过梳理财报信息也能够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研发投入规模与净利润倒挂现象。

解决方案: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

吉利的目标则定在了271万辆,同比增长25%,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55%,通过品牌整合聚焦资源,避免过度分散投入。

深入分析这种研发投入与净利润倒挂的现象,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多重驱动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竞争的白热化。

技术竞争与规模效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统计了26家主流新能源车企的数据,平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6.8%,而行业整体净利润增速仅为9.7%。

最后是研发规模效应,平台化研发可以大幅摊薄单车研发成本,比亚迪2024年卖了427万辆车,把542亿元研发费摊到每辆车是1.27万元。

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3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