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菜到卖手机,中企在非洲扎根
一、中企在非洲:从种菜到卖手机
第三个新商机是“数字钱包”。据周涛介绍,肯尼亚现在已存在类似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方式MPesa,但转账手续费较高。目前,他们在开发免费的移动支付钱包,以培育当地民众的移动支付习惯和场景,以便未来开发更多增值服务。

在非洲创业并不容易,用李奕的话来说,她遇到的问题就像是“打地鼠游戏”,“这里打掉一只,那里又会冒出来一只。”比如,内罗毕的社会治理和法治并不完善,熟人盗窃的事情时有发生,经过行业前辈的提醒,她才了解到,在当地雇用保安要用非当地部落的,避免和当地员工串通,还要经常更换保安。“还有拦路收小费的警察、城管……”她似乎永远都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不过,在李奕看来,在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业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因为她有机会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的农场去年年底曾和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建立全非洲第一个太阳能发电的红薯存储仓,用太阳能和水循环系统发电。用这样的存储方法,红薯的质量可以更好。”李奕告诉记者,这个在可持续发展路上的小实验让她觉得很有意思。
二、电商与自媒体:中企在非洲的新机遇
用周涛的话说,这个目标当时很像天方夜谭,但几年过后,它真的实现了。现在,Konnect用户平均每月消耗50G数据流量,是非洲平均水平60多倍,而每G仅需0.07美元,相比非洲大陆超过4美元均价,实现颠覆性的改变,有效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更多中低收入者因此链接上了互联网这个奇妙而广阔的世界。
“截至今年8月,我们已经拥有超过120万用户!”周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未来5年,诺联希望覆盖肯尼亚200万家庭,影响1000万以上的人口,并将业务 至其他非洲国家,“如果我们能在未来5年进入10个非洲国家,将可能覆盖3000万到5000万用户。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对比当地传统的小农、市场、商超,我们的优势就是做到了‘稳定供应’,也就是每天都有货可卖。这在肯尼亚并不容易做到,‘缺货’一直是让许多客户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当然,我们这样种出和采购的菜的品质也很不错,一些产品已经出口欧洲。”这名中国姑娘这样介绍说,而当地小农也可以因为有了稳定的收购商,获得了更高、更稳定的收入。
三、中企在非洲:投资与风险并存
从实际项目来看,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正在产生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在交通、能源、电力、住房及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非洲国家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
此外,投资非洲也要注意到非洲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处今年上半年联合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肯尼亚篇提醒称,从实践中看,中企在肯直接投资仍然存在着较多风险。比如,由于肯外债累积速度加快,加之疫情影响,政府财政日益吃紧,招标项目预期进一步减少,存在工程拖期欠款现象。
“肯尼亚农业的起点比较低,但潜力大,天花板高。”李奕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形容自己创业时的考虑,肯尼亚农业的亩产较低,也缺乏人才,本地化运营能力较弱。但另一方面,非洲快速增长的人口、气候变化带来的农田退化、大量基础食物依赖进口,都使得当地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十分强烈,尤其是对高产,具有成本效益,使用更好的种子、肥料和技术的农业。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