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迷雾飘忽不散,跨境电商会从快和省走向多和好吗

政策迷雾:跨境电商面临的不确定性
一位跨境商家表示,全托管模式影响最大,半托管甚至有点得利,如果你本就发海外仓不会受影响,而且未来流量大概率会倾斜给半托管。
国内跨境电商的发货方式采用两种模式:保税备货模式和海外直邮模式。二者区别在于先有货还是先有订单。保税备货即先将货物囤在保税区,消费者下单之后再配送至客户;而海外直邮是指消费者下单后商家在国外把商品统一打包入境清关后再配。
这次事件中的所有参与方似乎都是措手不及的。路透社的报道中提及了这种混乱,引用一位总部位于纽约的供应链相关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的话,“没有任何时间让任何人做好准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政府给出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的明确指引。”
那些所谓的做跨境电商月入百万是不可能的。我现在已经做跨境电商一年多了,目前每一个月收入才几千块至一万左右。
政策影响: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受损
在政令尚未收回的数个小时内,舆论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可能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取消对价值低于 800 美元的小额货物的“最低限度”免税政策,并对中国商品加征 10% 的关税,将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飙升。这些成本大概率会转移给消费者,使跨境电商的价格优势受损。
半托管受影响较小,或者说半托管本就带有一定过渡性质。它最初的目的是简化海关程序,允许低于一定金额的个人物品免征关税,政策可追溯到近百年前的上世纪 30 年代,不过是为了满足一般民众的跨境邮寄需求,而非大规模商贸。
应对策略:跨境电商如何转型发展
随着线上交易的发展,跨境电商们开发出了它的潜力。最开始宣布“暂停接收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寄出的包裹”时,商家们已经开始积极应对,寻找美国邮政之外的稳定发货渠道,如 DHL、FedEx、UPS 等国际物流公司。
虽然后续暂停了对“小额免税”的废除,但环境是越来越收紧的。政策迅速翻转,最大的忧虑在于,它提示了跨境经营的不确定性正在上升,而这种不确定性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如影随形。
去年 6 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就暂停了多家代理商的快速清关计划,包括 Temu 在内的跨境电商包裹清关受阻,出现清关成本翻倍,清关时效延误增加 1-2 天等问题。
堵住这个“漏洞”的提议早已在美国本土发酵。去年 9 月,拜登政府就曾宣布,正在推进限制或重新设定适用“小额豁免”政策的条件。但变故突然发生,没有给各方筹备和过度的机会,这对跨境商家来说更是迷雾一片。
未来展望:跨境电商的转型升级之路
尤其在 SKU 丰富度这一方面,海外仓可以解锁很多产品类型。比如有运输难度的大件品、更要求时效性的强季节性商品、需要控制破损/丢件率的高价值商品等等。
而电商平台要追求影响力升级,都得考虑升级货盘,丰富品牌供给,这一点是海内外通用的。
处于讨论核心的“De Minimis”政策,在近几年的跨境电商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我们推测,托管之后,海外仓,或者说本土经营能力的建设将是新的赛点。36 氪 2023 年 6 月的报道中提到 Temu 启动了海外仓建设,计划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各建一个。东方财富证券 2024 年 7 月的报告显示,出海四小龙中,Shein 的海外仓发货占比 5%,Temu 占比 20%,速卖通则是与菜鸟国际的步调配合,在全球多个国家建设认证海外仓。
如果往更远的方向考虑,“快和省”的争夺之后,“多和好”也是竞争力的一环。
风险当然也与收益伴生。SKU 一多,库存管理难度也会加大,更何况仓库远在海外,与前台需求动态搭配的难度更大。一旦市场判断失误导致商品滞销,这些远在海外的库存积压更难处理。
要离市场更近,要跨越时区和文化差异,要更熟悉当地语言和消费习惯。当客观条件施加更多限制,是大浪淘沙的关口,也是修炼经营韧性的时机。
在巴西、在南非,在更多国家,监管的审视都不曾移开。积极应对政策变化是一面,重塑竞争力可能更需要提上日程。
以上诸多方面,都表明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国家不得不重视的重要产业。跨境电商仍会继续向好发展,但这需要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结论:跨境电商的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