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境外转一圈?上海警方揭秘海外购之谜
一、案件背景
中新网上海2月20日电近日,上海静安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跨境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为让“进口”商品更逼真,该案犯罪团伙将境内生产的假冒品牌服饰包装成“进口正品”,通过多种渠道运送至香港、澳门等地,再通过关联公司报关入境,并为假冒服饰交税,以此获取进出口单据后,于主流电商平台实施规模化网络销售,同时利用境外企业对公账户实施资金转移,形成了“境内制假、跨境洗钱”的犯罪链条。

二、案件侦破
2024年8月,上海静安警方接到消费者举报,称在某网络平台的一家“海外专柜正品”海外专营店网店里购买的多个品牌的服饰均疑似假冒。经鉴定,涉案商品确系侵权产品。警方随即成立办案专班展开调查,发现该店铺宣称“海外直邮”,实则通过广西、广东两地的仓储物流基地境内发货。
2024年12月12日,上海静安警方在广东、广西当地警方的支持配合下,同步对该犯罪团伙多个窝点展开收网行动,抓获以匙某为首的10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假冒品牌服饰2万余件,查封5处仓储窝点。目前,犯罪嫌疑人匙某、李某等10人均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三、案件特点
“该案呈现出犯罪网络跨地域、售假链路长、主观故意认定难等特点。”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张臻峰介绍道。
警方表示,该案犯罪团伙将境内生产的假冒品牌服饰包装成“进口正品”,通过多种渠道运送至香港、澳门等地,再通过关联公司报关入境。涉案直播团队在明知店铺存在售假“前科”的情况下,仍持续为其提供带货服务,目前相关主播团队已被列入重点打击对象。
四、解决方案
面对电子证据碎片化难题,静安警方专门走访多家电商平台,依托企业提供的数据模型,对30余万条交易记录进行碰撞比对,最终成功锁定关键资金链路。
警方呼吁电商平台进一步强化资质核验机制,消费者在选购“海外商品”时应认准官方渠道,避免落入“低价正品”陷阱。
此次上海警方破获的特大网络售假案,揭示了新型网络售假犯罪特征,为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电商购物日益普及的今天,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共同维护电商购物环境。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商与自媒体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内容创新,从业者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这一趋势。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看看是否与我们的预测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